听“回流”移民二代讲述追梦中国
【乔鸿时报乔鸿顾问 冯羽 黄兰岚 戚席佳】编者按:“会有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移二代’选择来中国工作”“为什么父母当年苦心竭力来到国外,我们长大后又选择回中国?”“美国已没那么有吸引力了。中国这么好,我为什么要走?”当几位年龄30岁上下的“移民二代”“三代”这样和《乔鸿时报》乔鸿顾问侃侃而谈时,不由得让人脑海中闪过过去40年中国的数次“移民浪潮”。特别是当更多海外长大的“移民二代”逆着父母年轻时闯荡的脚步、选择“回流”中国发展时,他们追求的并非体面的薪水、事业的顺利,,而是看重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前景更好,市场更大。在这些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人看来:“这正是我们大有作为之时。”
“选择中国,没人泼冷水,只有羡慕”
图片说明:章承业
加拿大籍华裔章承业1987年出生于香港,四五岁时就随父母移民加拿大。2009年获得多伦多大学生命科学学位后,他曾到香港中文大学做助理研究员。通过课余辅导学生,章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热情在更有互动性的教育工作,于是又回母校学习教育专业。2015年章加入香港一家留学咨询公司担任导师。今年8月底,他又把握住公司开拓上海市场的机遇,到上海分公司担任首席导师。如果不是和《乔鸿时报》乔鸿顾问交流时不太会讲普通话,身材高大的章承业看起来和内地青年人没什么区别。有意思的是,他可以讲粤语和上海话,能识并写繁体字。他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在美国读MBA,一个在香港工作。
章的父亲祖籍上海,母亲祖籍浙江,常给三兄弟讲当年的苦日子。章父说,小时候年夜饭留给他的甜蜜记忆就是有馒头和鸡蛋吃。幼年的章家三弟兄觉得父亲“太夸张”,但来到上海听亲戚们又提及这些细节时,才知道原来这些苦日子不是编出来的。章的外公外婆上世纪70年代就在香港经营塑料玩具厂,留在内地的章母幼年生活很苦,赶上饥荒年份还吃过树皮草根。在章的记忆中,母亲讲过她在老家生活时最开心的事是——因洪水倒灌,鱼从河流里跳到路边,可以捡一篮子回家吃。为摆脱穷日子,章母1979年去香港与父母团聚。1994年,带着在香港创业赚的钱,章全家移民加拿大,选择一个纯老外生活的点安家。有段时间,当地学校只有章家三兄弟是中国人。
章承业的父章母从小教育他们要秉承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如饭碗里的饭都要吃光,要乐善好施。为了不忘民族根,孩子们在家必须讲中文,每周还上中文补习课。章觉得,作为“移民二代”,他继承了父母身上勤奋和敢于拼搏的基因,加上对中国充满好奇以及自己的抱负,这些综合因素让他决定来内地开启事业。
“amazing(惊讶)、astound(震惊)fantastic(很棒)”,在采访中,章连用几个英文词感叹上海这几年的快速发展。他直言:“上海留给我的最深感受是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网上购物,让生活变得很方便。香港与多伦多在这些方面完全没法和上海比,超出想象。”章喜欢上海便捷的公共交通、无处不在的商店。他前几天去宝山区,看到一个文化广场旁边咖啡店、羽毛球馆、电子游戏厅应有尽有,文化和商业气息很浓,充满活力。章公司所在的虹桥地区变化更是让他感慨上海各种软实力的提升,相比多伦多,他认为上海的前景更好。
“如果在家族玩具厂,或许我赚得比现在多一些,但以我现在的年龄和资历,在上海的薪水也能过上安逸日子。”章笑着告诉《乔鸿时报》乔鸿顾问:“毕竟我也不需要过一年就买几辆车的奢侈生活。”章在加拿大的亲友对他决定来上海发展都很羡慕,没有人给他“泼冷水”。有的说:“你太幸运了!我们也很喜欢上海,那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他觉得很多纯老外朋友“被国外的生活束缚”,缺少像他一样随意求职的自由。
尽管远离家人,章在上海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是觉得最大挑战是普通话还说不好。他告诉《乔鸿时报》乔鸿顾问:“会有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移二代’选择到中国工作,我们有着中国的背景,在西方接受教育和长大,但在向前奔时,我们也要尊重我们的历史和根。只有牢记自己从哪里来,才能更明确要走向何方。”谈到他的教育理念,他想让中国学生能跳出“只能选标准答案”的框架,引导他们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思维,帮助他们在申请国外高校时能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