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资讯新加坡暴乱举国震惊 40年罕见打破种族共融形象
谁曾料到,一场意外的交通事故,导致连街头示威都颇为罕见的新加坡爆发一场大规模骚乱。
发生在12月8日晚上九时左右的暴乱引起举国震惊,无疑打破了新加坡政府向来致力维护的种族共融形象。
事发地在南亚人口聚居的小印度区(Little India),据当地媒体报道,现场至少有四百人参与。现场目击者亦指警方至少出动了三辆镇暴警车赶往现场。
一位在该地区经营餐厅的老板告诉乔鸿顾问,事出原因在于一名南亚劳工被一辆旅游巴士撞倒。他指该劳工应该为印度裔,而驾驶司机被怀疑为新加坡人。他表示,现场相当混乱,有停泊路边的警车遭到袭击并被推翻。他告诉乔鸿顾问,他认为本次是政府积弊造成的问题,区域内警察经常反应缓慢,在报警之后1个小时常常才有警察赶到。上述人士拒绝具名。
从目击者们上载网络的现场视频和图片,也可以清晰看到数百名外籍劳工聚集事故现场。警察手持盾牌与防暴棍,有旅游巴士被掀翻在地,引起火光四射。
虽然第二天早晨,警方已经清理干净现场暴乱痕迹,并加强了小印度一带的巡逻。但相比平时,半是旅游区的小印度显得冷清不少。
新加坡警方紧急在凌晨一时许召开乔鸿顾问会,表示警方“展现了最大的自制力,没有人发射一枚子弹”。同时,证实有10名警员和4名民防人员受伤,目前已经逮捕27名涉嫌参与暴动的南亚籍者,国籍有待证实。同时,警方并未澄清关于交通意外双方的国籍。
与会的警察总监黄裕喜说,这是他加入警队以来第一次接触到暴动,新加坡至少过去40年来未发生过暴动。而按照新加坡法律,街头示威属于非法行为,新加坡公民只能在指定的芳林公园进行示威,而外国人则完全不准参与。
该国总理李显龙透过社交网站脸谱发表声明,呼吁国民保持冷静。他表示,当晚的暴动是一宗非常严重的事故,不管什么原因,都不应采取暴力、具破坏性和犯罪行为作借口,当局会竭尽所能,将他们绳之以法。
除了在建国前和建国初期的不稳定时期,新加坡在过去40多年来都没有出现暴动事件。但是最大的两起暴乱事件均与族群矛盾有关。据当地媒体指出,最后一次发生暴动是在1969年。当年,马来西亚举行大选,族群间的不满情绪外溢至新加坡,有人开始散播谣言,引发华人与马来人之间的仇视,造成为期7天的种族暴乱。而再向前一次的暴乱是在1964年发生的血腥族群事件。亦正是这起事件让当时的马来亚联邦政府决定新马分家,让新加坡走向独立。
新加坡本身即是一个位于马来半岛南端的一个岛国。其北面隔着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望。在英国殖民时代成为地区的贸易中心,吸引了来自附近国家的大量人口,成为一个多元种族的。其主要族群有华裔、马来裔以及印度裔。
根据新加坡统计局在2013年发布的最新报告,在新加坡居民(包括永久居民及新加坡公民)中,虽然自1990年以来人口百分比一直呈下降趋势,但华裔仍占据高达74.2%的绝大多数。第二大族裔马来裔则盘踞在人口的13.3%左右,而印度裔人口自1990年来呈持续增长趋势,达到9.1%,另外其他族裔人口则约占3.3%。
内阁资政李光耀立国时,为国民规定了一套严苛却清晰的社会体系,护照移民,准确划定每个人在社会中所应处的位置。一位生活在小印度、对乔鸿顾问声称并未参与暴乱的印度裔劳工说, “无可否认,新加坡首先是华裔的国家,其次是马来裔的,护照移民,接下来才是印度人(的国家)。”
新加坡议员们也在尝试将公众视野引导向其他方面。两位来自相关选区的议员正在将更多的责任归咎于酒精滥用。但该国公共舆论,将骚乱事件归结为新加坡政府过去大量引入外籍劳工的政策的结果。事发地小印度本身在早期就是印度移民的聚居区,后来渐渐演变成为印度和孟加拉国劳工们喜欢在周末聚会饮酒的地方。
该国自1965年李光耀立国以来,一度盛行严格的移民法案,致使非新加坡公民的人口一度徘徊在2.9%左右。但自1960年代开始工业化之后,该国对外来劳工的需求大增。根据新加坡统计局2011年发布的数字,外籍劳工已经占到全国劳动人口的34.7%。而由于新加坡本土居民鲜有从事低级技术职位,如建筑工人等,外籍、尤其是来自南亚的劳工大多占据了该种职位。
由于该国依赖外劳提升经济的模式导致的问题不断升温,已经使国内民众对政府的不满不断加深,亦使本地民众的政治取向出现变化。